个人学习电脑知识

个人学习电脑知识

云南开放大学20秋《云南地方文化》第2学期形考作业4答案
2023-11-12

云南开放大学20秋《云南地方文化》第2学期形考作业4答案

1.云南省拥有的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包括昆明、大理、丽江、()、()、和()。

答案:建水、巍山、会泽

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云南设置郡县,开了一条从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附近的通道,称为()。

答案:五尺道

3.()是现存纹身习俗最浓厚的民族,其男女尤其是男子,都喜欢在身上尤其是手臂上纹身,其图案多为龙、蛇之类,不仅过去流行,至今仍然流行。

答案:傣族

4.云南有的民族形成了本民族特殊的宗教信仰形态,如纳西族的(),白族的(),彝族的()。

答案:东巴教、本主教、毕摩教

5.具有“滇南大观园”之称的民居建筑是()。

答案:建水朱家花园

6.摩梭人婚俗“男不娶女不嫁”,夜晚男方到女方家走访、住宿,次晨回到自己家中。因为是由男方的“走”而实现的婚姻,所以当地人又称这种关系为()。

答案:“走婚”

7.大观楼长联的作者是();中国著名大众哲学家,曾经为毛泽东的哲学顾问的云南腾冲人是();云南白药创始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作者是生于昆明、祖籍云南玉溪的()。

答案:艾思奇、孙髯翁、曲焕章、聂耳

8.印染工艺是云南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大理白族()、文山苗族(),在传统染色工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古代染色工艺文化的活化石。

答案:扎染、蜡染

9.云南省仅次于东北长白山天池的我国第二深水湖是()。

答案:抚仙湖

10.1942年春,日军入侵缅甸后,滇缅公路被切断,中国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为化解这个局面,根据中美英三国盟军决定,中国政府随即以()、()、()编成中国远征军,十万大军迅速从云南边境进入缅甸。

答案:第五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

11.云南的旅游片区是如何划分的?各有何特色?

答案:根据地理位置的邻近性和旅游资源的相似及互补性,可将云南划分为六大旅游片区:  (1) 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以高原湖泊、名胜古迹、人造景观为代表;  (2) 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以雪山峡谷、高山动植物、民族风情、宗教文化为特色;  (3) 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以热带雨林、边境风情、风景河段为代表;  (4) 滇西“火山热海边境旅游区”:以“立体气候”生态景观、火山热海、翡翠玉石购物品等为代表;  (5) 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以喀斯特景观、区域边地文化为代表;  (6) 滇东北“红土高原旅游区”:以瀑布群、大江源头、朱提文化为代表。

12.南诏大理国文化有哪些特点?

答案:南诏大理国时期滇西北白族政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独特性表现在五个方面:(1)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突出;(2)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明显;(3)政治认同的二元性;(4)儒释二教与政治文化和谐共存;(5)贵族式教育、宗教寺庙和本主文化是白族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

13.简述云南民族饮食的文化内涵。

答案:云南省与缅甸、老挝、越南和印度诸国相连,与泰国、孟加拉等国相邻;在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中,有16个民族跨国境而居。跨境民族分布境内外的部分相互联系密切,生活习俗相同或相近。云南少数民族分布上的特点,是广泛居住在高原、盆地、丘陵与高山,人口分布密度较低,各地分布的密度不一,各民族社会的发展很不平衡。因此,云南的饮食文化具有丰富多元的特色,尤其在食物的材料、菜式、加工方法、饮食习惯和酒水饮料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多元性与丰富性。  总体来看,云南的饮食文化,以表现出受川味辛辣、注重小吃的深刻影响,菜肴讲究鲜嫩,原料采用及烹饪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具有云南地方和民族的鲜明特色为基调,以兼收并蓄、体现多种文化的交融为主要特征。  其文化内涵,一方面具有千余年来云南历史发展累积的深厚积淀,另一方面又表现出近数十年吸收国内外多种文化的色彩。云南饮食文化以本色突出、复杂多元和丰富多彩引人注目,同时其发展程度有限,在原料加工、菜式设计、规范操作和相关文化的打造、宣传等方面,较先进省份稍逊一筹,未形成被烹饪界认可的“滇式菜系”或地方风味流派。中国烹饪界有“四大菜系”,“四大菜系”之说,或进一步扩展为地方风味十二流派,均无云南饮食文化的位置,难免使人感到遗憾。  云南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可按地理区域划分为若干区域性的饮食文化。云南的区域性饮食文化,其文化内涵与居住民族的分布、历史发展的影响、区域性动植物资源、区域性气候、地理交通的状况以及社会经济发达的程度等,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以昆明、楚雄、玉溪为中心的滇中区。元代以来,昆明一直是省治的所在地,也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与交通的中心。楚雄、玉溪深受昆明风气的左右与影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玉溪被称为“小昆明”。云南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兼收并蓄、百花齐放等特点,在这一地区体现最为鲜明。云南各地的特色菜肴、酒茶水以及饮食文化传统,在这里均有一席之地。近数十年,该地区的饮食文化深受联系密切的其他地区,尤其是北京、广东、湖南等省市以及美国、泰国、越南、缅甸等国家的影响。滇中区不断推出新的菜式,形成新的饮食风尚和饮食观念,推动和左右着全省饮食文化的潮流,同时也成为反映云南饮食文化变迁的主要窗口。

14.云南人民滇西抗战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

答案:滇西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英勇悲壮的战争中,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倾其所有,配合军队内惩汉奸、外御强敌,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一、滇西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三大基本战场之一  西南(包括滇西)战场的形成较晚,但自其形成之日起,即成为中国抗战的又一个基本的战略方向,而且是1942年以后中国抗战的一个主要战场,中国在这个新战场上的成败得失已经直接关系到抗战的全局。  二、滇西是保持西南国际大动脉的必争之地  众所周知,日军速战速决的图谋破产后,即将战略方针改为持久围困,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切断中国的国际通道,构成对中国的战略包围,以便逐步扼杀中国抗战。毫无疑问,中国抗战被隔绝,西南国际通道被封闭的状况必须要打破。正是由于这种战略上的极端重要性,中美等盟国自滇缅公路被切断之日起,就重新贯通中国的西南大动脉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中国也才为此进行了最大的战争投入,中国两次组建的远征军和最精锐的美械新军均投放于此,后期中国抗战资源的使用首先满足的是这一战争的需要,中国战略反攻的矛头也首先指向这里。凡此种种,都充分说明,包括滇西在内的西南战场,确为中国抗战的必争之地。  三、滇缅反攻是中国正面战场战略反攻的开始  西南战场位于亚洲大陆战场的最西端,距离日军战略后方十分遥远。日军的战略机动力量难于投入,物资补给等也十分困难,而且该战场日军的兵力亦相对有限,还要分别应对印度、缅北、滇西几个方向。因此,中国军队在该战场反攻的胜算把握较大。  四、滇西、缅北反攻胜利对抗战全局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军队在滇西、缅北的胜利,不仅达成了直接的战略目的,而且对抗战全局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首先,滇缅反攻之前,整个中国均处于被日军围困的状态,但经过此一战,整个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长期封闭的局面被扭转,大后方的侧背威胁被解除其次,中国反攻的实力因此而大大加强。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中国才在1945年春制定了桂柳反攻计划,开始将反攻矛头指向长期被动的东战场。中国远征军开辟滇缅战场的历史地位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滇西人民戏抗战的巨大贡献在伟大的滇西抗战中,沦陷区的各族民众迅速建立了多支各式抗战武装组织这些由汉族和佤、傣、拉祜、布朗、景颇、傈僳、回、藏和白族等少,数民族组成的抗日队伍,风起云涌,波澜壮阔,被统称成为“滇西义勇军”,先后共达10万之众(牺牲者7000余人)。这样多的各民族兄弟姐妹前赴后继,共同御外,“誓死杀东洋”,“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将血肉之躯筑进中华民族伟大抗日战争的长城之中,使抗战之火形成燃遍滇西大地的燎原之势,给日寇予沉重打击,这种情形在中国以致世界都极为罕见。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团结精神的空前升华,体现了滇西人民极大的爱国热忱,谱写了云南各族儿女最宏伟壮丽的抗战史诗。

15.谈谈你对云南民族服饰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答案:一、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影响  云南的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地形崎岖,山地多而平地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差很大,海拔最高达6740m,最低只有76.4m;气候千变万化,冷热各不相同。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显着,滇西北地区位置偏北,海拔较高,全年偏于寒冷;滇中、滇东、滇西地区纬度和地势适中,气候较温和;滇南、滇东南地区纬度和海拔都较低,气候偏于炎热。就具体地域来说,情况又千差万别:山顶积雪严寒,山腰冷凉,山麓温和,坝子倔暖,江河谷底炎热。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从微观和宏观上对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二、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地域差异  根据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依据各民族服饰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形成过程,以及服饰的用料、制作工艺、形制和着装方式等服饰文化特质,将云南的民族服饰景观划分为:滇西北区、滇中滇东区、滇西南区三个景观区域。在三个景观区域内分别形成特征和差异都较为明显的三种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类型:寒冷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温暖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炎热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  三、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时空变异  少数民族服饰的纵向发展民族服饰的纵向发展即对不同时代民族服饰特征的比较。云南民族服饰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各民族服饰是经过提长时期的发展演变才逐渐形的,不同时代的少数民族服饰在用料、形制、制作工艺及其功能上都具有明显的差异。  四、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发展是否会因审美观的变化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而出现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相反的方向,甚至被现代信息社会文明所同化,使其逐渐丧失民族原有的特质。这是长期以来民族文化保护者们最为担忧的一种现象和过程。

16.三坊一照壁(名词解释)

答案:是大理白族、丽江纳西族的典型民居建筑形式。其构造为:在纵轴上建筑正房,正房两边安置厢房,与正房形成“门”字状,再面对正房建一照壁与厢房相连接,构成“三坊一照壁

”的封闭式院落。

17.茶马古道(名词解释)

答案: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它起于今天的云南、四川等传统茶叶产区,在传统的茶叶贸易中,用马帮作为载体运输茶叶到藏区和其他传统茶叶市场,以换取藏区的马匹、皮毛等产品的交通运输线。茶马古道总长大约2000公里,是在远古原始的峡谷、河流谷底等自然环境条件下,由人和马踩踏出来的,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

18.牛虎铜案(名词解释)

答案:出土于江川李家山,为战国时期器物。造型结构为:主体是一头大牛,站立状,牛角飞翘,背部自然下落成案;为了加强稳重感,在牛的尾部铸上了一头猛虎;猛虎作攀爬状,张口咬住牛尾;大牛腹下中空处四条脚之间,置一头小牛,形成整体平衡和美感。整体造型协调、美观,构思新颖而不落俗套,铸造难度大,充分体现了云南古代民族的聪明和才智。本件文物是云南青铜文化艺术的杰作,是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19.泼水节(名词解释)

答案:在傣历六月中旬(公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举行,是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其中西双版纳傣族的泼水节最热闹,影响最大。傣历新年这天,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庆祝活动,有浴佛、赛龙舟、泼水、放高升、放孔明灯等。